发布时间:2022-12-08 14:25:50
中原汉族民间服饰装饰图案
中原区域概念
根据已有地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李慕寒等人提出:“地域文化又可称区域文化,是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由多个文化群体所构成的文化空间。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心理特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简而言之,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至今仍被传承与应用的文化传统。
“中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于我国古代中部平原。《宋史·李纲传》记载:“自古中兴之王,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在此“西北”指陕西关中一带,“东南”指江南,“中原”就是指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多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古代,“中原”以指广义的为多,具体是指以洛邑地区为中心,方圆五百里的地区,几乎囊括了今河南省,并包含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辞海》中对美国黑金刚16粒装哪里买中原的界定是:“古称河南及附近地区为中原,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虽然古代河南曾归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甚至隶属管辖的政权也不相同,但共同的地理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相似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元朝以来,由称作河南江北行省的行政区划所管理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加快了中原文化区域的形成。
近代以来,中原多指狭义的中原。因此,本文研究地区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省境内,该地区是我国由东部平原向西部丘陵山区的过渡地区。唐宋时期,中原地区有大运河贯通,20世纪以来铁路在这里交会,自古以来该地区就是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地方。
中原汉族民间服饰图案题材十分广泛,除了来自百姓现实生活,神话传说、戏曲故事、文字线形、几何符号、自然气象、宗教器物均可用来绣制装饰图案。各类题材以单独出现或两两甚至多种元素通过谐音、类比、多义等意向化的手法组合在一起,无关题材的时空及物理属性,而是以作者的意念将物象加以组合、变形,使之更富有艺术魅力。这种自由创造,不受任何空间的限制,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情绪与意念,任何自然界的、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以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
中原汉族民间服饰装饰图案
植物纹样
植物纹样是中原民间服饰中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一类题材,几乎每件有图案装饰的服饰品中均有植物纹样,直接写实或夸张变形。花卉纹样代表美丽、吉祥如意和物丰人和,又因容易变形,适应性强,可谓“有绣必有花,有花必有意”。花卉纹样以牡丹、莲花、梅花、桃花、菊花最为常见。
牡丹纹样
牡丹是河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品种之一,“洛阳牡丹甲天下”,刺绣牡丹,色彩艳丽,雍容华贵。
莲花、梅花位居其次,“‘莲’与‘连’音韵相同,莲是盘根植物,取其枝叶繁茂,本固枝荣之意,以祝世代绵延,家道昌盛”,常见的纹样有“鱼戏莲”“因合得偶”等纹样。
因合(荷)得偶(藕)纹样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由表及里地表达着各种层次的审美感情,寓意雅致、高洁。
喜上眉梢纹样
梅花与喜鹊构成“喜鹊登梅”又叫“喜上眉梢”,将梅花与喜事连在一起,表示喜事连连。
松鼠葡萄纹
福寿三多纹
“福寿三多”纹样是流传河南民间的蔬果纹样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即将佛手瓜与寿桃、石榴构成组合纹样。佛手瓜形如人手,也谓“佛之手”,与“福”谐音,在图案中做多福的象征,桃寓意多寿,石榴多子,三者两两或同时出现,通过方向和形态的变化组合在一起,比喻多福、多寿、多子。
中原汉族民间服饰装饰图案
动物纹样
与植物纹样相同,在中原传统图案的宝库中,动物及其组合形态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仅包含现实世界中兽、禽、昆虫、鱼等物种,同样涵盖经过人们想象和幻想勾画的各类神兽祥物,具象到抽象,实体到神话传说,涉及天上地下、飞禽走兽几十种形式。汉族自古便把龙、凤、麒麟、蝴蝶、蝙蝠、金鱼等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绣于服饰上寄托对生活、爱情的美好期望。
龙凤纹样
“喜子”纹样
蜘蛛作为昆虫中的一种,与蝙蝠、蟾蜍等纹样相比,在传统服饰中的应用并不常见,但在中原民间服饰上却屡屡出现。蜘蛛在古代又称“喜子”或作“蟢子”。
《尔雅疏注》称:“俗呼喜子,荆州、河南人谓之喜母。此虫来着人衣当有亲客至。幽州人谓之亲客。”晋·葛洪《西京杂记》:“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北齐刘昼《新论·鄙名》:“今野人昼见蟢子者,以为有喜乐之瑞。”蜘蛛多于石榴组合在一起,表达了“喜子”“乞子”的文化内涵。
中原汉族民间服饰装饰图案
人物纹样
中原民间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运用不如动物与植物纹样广泛,却是与造物者、着装者最密切相关的一类,记录戏曲情景、喜庆场面、宗教活动以及人们向往的生活态势,含蓄神秘,质朴生动。服饰图案“意念造型”使得后人可以通过单个纹样寓意的拆解叠加,了解动植物、几何符号、宗教器物等组合纹样的寓意。但人物纹样则不能完全通过这种方法解读,需分析人物造型、角色、重现场景,同时对照中原地区民俗活动、戏曲故事等历史背景,还原造物环境,探析作者情感诉求。
戏曲剧目题材是人物题材中的一大类。观戏、听戏是传统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精神活动,人们从戏曲中认识历史、辨别忠奸、善恶,妇女们常随身带一把剪刀,边看戏边把戏曲人物剪下来,作为绣本贴在绣缎上依样绣出。河南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第一大地方剧种,经典的剧目桥段有《对花枪》《红娘》又称《西厢记》,《花木兰》《蝴蝶杯》《七星庙》《穆桂英》等,以表现婚姻爱情主题居多。刺绣纹样有的直接将角色的神情动态、服装色彩借鉴过来,记录戏曲剧情;有的结合观戏时的感受,以及千古民俗之说道含意,经过自己审美的过滤,杂揉在一起,以全新的、随性的艺术手法创作。因此服装刺绣图案,好似剧照又不是剧照,一代代保留在民间。
戏曲人物题材纹样“穆柯寨”线描图
戏曲人物题材纹样“穆柯寨”线描图,讲述了宋代杨宗保交战穆桂英携“降龙木”投宋的故事,人物造型与手持兵器装扮描绘出戏曲剧情常见打斗场景,利用人物脚形与发饰区分性别和身份。刺绣线条简洁,人物五官、服饰装饰刻画细致入微,灵动形象,其风格特征是民间刺绣艺术的真实反映。
中原人物纹样题材中有一类似戏又非戏,有学者将人物形象刺绣均归纳为戏曲题材,有失偏颇,这类题材多源于《二十四孝经》民间故事或寓言传说,笔者定义为历史典故题材。因大多历史典故被民间艺人改变为戏曲,所以这两类题材间衔接和转换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但创作者将历史典故移接到服装中的意义,绝不是对一出热闹戏曲场景的描述,而是为了表达规范与约束生活的教化作用与隐喻意义。比较多见的主题有“三娘教子”“鹿乳奉亲”等。
历史典故题材纹样“卧冰求鲤”线描图
“卧冰求鲤”纹样线描图,题材源于《二十四孝经》中“王祥卧冰求鱼”的故事,以扎头巾裸上身男子形象代表王祥,两条鲤鱼在冰下游动,纹样整体约10cm长、5cm高,刺绣者在如此小的绣片上以拙朴质雅的刺绣手法,平绣、网绣多种技艺并用,人物造型生动,表达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主旨。
神话传说题材纹样“麒麟送子”线描图
神话传说是博大民间文化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美国黑金官网力的结晶,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原民间服饰中常见的神话传说题材主要有以乞子、求子为主的“莲生贵子”“天仙送子”“麒麟送子”等纹样,或以求富贵为主的“刘海戏金蟾”等纹样。因神话传说题材有较多文献和口述资料对照,所以容易通过刺绣纹样对照理解。以“刘海戏金蟾”题材为例,纹样中刘海化身童子形象,所戏金蟾为三条腿的蟾蜍,被认为是灵物。“蟾”又与“钱”谐音,故民间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于是刘海被视作钓钱散财之神,以取吉利,预示日子富裕美满。
民间信仰及宗教仪式作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经过造物者更多人为的想象和幻想以刺绣记录下来,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拜高禖”题材纹样线描图
“拜高禖”纹样线描图,刺绣纹样中央坐抓髻女神。抓髻是指豫西河洛地区陕西等地,女孩自订婚起将少年时期的长辫子梳成两个发髻,分开在头顶两侧或悬在两鬓旁边。这一发型逐渐成为女子已许配而未出阁待嫁的象征。后来,民间认定抓髻娃娃形象为司婚姻、生育之神。在这个象征生育力的女神形象塑造过程中,学习女红的女孩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婚前人生教育。
“姑嫂烧香”纹样线描图
“姑嫂烧香”纹样,河南民间流传着民谣小曲“高高山上一庙堂,姑嫂两人去烧香:嫂子烧香求男女,小姑烧香早招郎。”该纹样宗教艺术祭拜场景刺绣画面线描图,中央绣祭拜高台建筑,左侧女子上身刺绣大褂,下身着马面裙,右手持莲花,左手举拂尘;右侧女子梳双发髻,左手顶花篮,右手持拂尘。画面两侧映衬人脸五官轮廓莲花与猴子捧桃纹样,刺绣者通过动植物纹样的配合隐喻祭拜仪式的诉求。
中原民间服饰人物题材纹样中有一部分既没有戏剧人物的情节设计,也没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史料考证,仅仅是男耕女织、晴耕雨读,生活场景的描画。
生产劳作题材纹样线描图
为百姓生产劳作场景的概括描绘,男子肩美国黑金刚16粒装哪里买担水桶,浇灌田地,女子播种,人物周围饰花卉、桃果、蝴蝶等吉祥纹样,画面清新淡雅。简简单单劳动场景的描绘,映照出百姓对于平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连缀云肩局部线描图
为一件连缀式云肩飘带缀饰绣片线描图,刺绣纹样构图因势而定:绣片底部,官府打扮的男子后紧跟短衣着装的仆人;绣片上方,着刺绣大衫妇女怀抱儿童,简单几笔将人物背景交代清楚。制作者利用绣片形状的纵深做场景与时空的切换,通过人物形象着装与行为差异表现社会属性,反映出中原地区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固有家庭模式和分工。
人物纹样产生的原因大致与记事、崇拜、巫术有关,文字出现以前,以事物、场景形态的模仿记录与传递信息。因此,相比动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具有突出的纪实性,且没有固定的形式组合与配比方式,因每个制作者工艺技法不同而更具随意性;为还原故事情节与动态,造型语言更具形式上的写实性;因不同地区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的差异而具地域性。
中原汉族民间服饰装饰图案
符号纹样
符号纹样题材包含的内容比较繁杂,是人们对自然气象、宗教器物以及日常生活相关事物的抽象总结。例如:人们对云、雷、山、水、浪花等自然气象的归纳概括,构成多变的装饰形态,云纹、海水江崖纹等;几何纹样是以点、线、面组成的方格、三角、八角、菱形、圆形、多边形等规律的图纹,包括以这些图纹为基本单位,经过反复、重叠、交错处理形成的各种形体。中原民间装饰图案中常见的盘绦纹寓意“诸事顺利,好事连绵”;器物纹样多为带有宗教意味的法器、寓意富贵的钱币纹、隐喻仕途通达的“文房四宝”纹样等。
云肩服饰中暗八仙纹样
中原民间服饰云肩中“暗八仙”纹样。中原地区受佛教、道教影响较深,八仙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献寿”等说法,以八仙的法器为符号寓意长寿美好。
文字题材美国黑金装饰纹样大多有两种形式:其一,以吉祥祝语、诗词歌赋直接进行装饰。如前文配饰荷包中“取不尽”“不完之”纹样,寓意富贵长存,取之不尽。另外还有民间服饰常见的“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金玉满堂”等字样;其二,利用文字进行抽象变形转化为图案,并配合植物、动物等纹样进行装饰,如常见的“福”“禄”“寿”“喜”等文字的变形。
“寿”字纹
民间工艺美术博大精深,中原汉族民间服饰图案题材如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件服饰品图案符号小到几毫米,大到几十厘米,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让人目不暇接。近代中原地域服饰图案作为主流汉文化,从先秦至民国,不断完善与发展,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交流,使各民族服饰图案元素相继融入汉族服饰文化体系,大大丰富了服装装饰艺术的表现力,最终形成种类多样、寓意丰富的地域特色。
Copyright © 2017-2022 版权所有 美国黑金官网正品旗舰店